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哪里,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庄子吗


以五十步笑百步!是出自哪的典故?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 尽心焉耳矣 。 河内凶 , 则移其民于河东 , 移其粟于河内 。 河东凶亦然 。 察邻国之政 ,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邻国之民不加少 , 寡人之民不加多 , 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 , 请以战喻 。 填然鼓之 , 兵刃既接 , 弃甲曳兵而走 。 或百步而后止 , 或五十步而后止 。 以五十步笑百步 , 则何如?”
曰:“不可 。 直不百步耳 , 是亦走也 。 ”
曰:“王知如此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不违农时 , 谷不可胜食也 。 数罟不入洿池 , 鱼鳖不可胜食也 。 斧斤以时入山林 , 材木不可胜用也 。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 材木不可胜用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养生丧死无憾 , 王道之始也 。 ”
“五亩之宅 , 树之以桑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鸡豚狗彘之畜 , 无失其时 ,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百亩之田 , 勿夺其时 , 数口之家 , 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七十者衣帛食肉 , 黎民不饥不寒 , 然而不王者 , 未之有也 。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人死 , 则曰:‘非我也 , 岁也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曰‘非我也 , 兵也’?王无罪岁 , 斯天下之民至焉 。 ”

译文

梁惠王好驱使百姓与邻国打仗 。 有一次梁惠王召见孟子 , 问道:“我在位 , 对于国家的治理 , 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 。 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 , 收成不好 , 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 , 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 , 让河内发生灾荒地区的老百姓不致于饿死 。 有时河东遇上灾年 , 粮食歉收 , 我也是这样 , 把其它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 , 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 。 我也看到邻国当政者的作法 , 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 。 然而 , 邻国的百姓没有变得减少 , 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变得增多 , 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 , 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 。 战场上 , 两军对垒 , 战斗一打响 , 战鼓擂得咚咚地响 , 作战双方短兵相接 , 各自向对方奋勇刺杀 。 经过一场激烈拼杀后 , 胜方向前穷追猛杀 , 败方就有人丢盔弃甲 , 拖着兵器逃跑 。 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 , 跑了一百步停下来了;有的跑得慢 , 跑了五十步停下来了 。 这时 , 跑得慢的士兵却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胆小鬼 , 您认为这种嘲笑是对的吗?”

梁惠王说:“不对 , 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 , 但是这也是临阵脱逃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 , 那么就无须再希望您的国家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 ”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 , 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 , 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 , 木材就会用不尽 。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 , 木材用不尽 , 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 , 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十步笑百步》既表达了孟子主张王道 , 提倡礼乐 , 反对霸道 , 反对战争的政治理念 , 也体出了孟子巧妙的论辩技巧和高超的论辩水平 。 文中面对“好战”的梁惠王“请以战喻” , 最终提出“好战”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 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令听者哑然失笑之余 , 定会沉入深省之中 。 梁惠王在治国方面并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好政策 , 当然也就别指望达到天下归心的目标了 。

推荐阅读